1953年夏天,罗荣桓既担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,又是总干部管理部部长,由于长时间辛苦工作,他只好暂停手里的军队改革事务,去北戴河疗养院休养。
虽然北京正热火朝天地规划着国家建设的大方向,但这些对罗荣桓来说,都像是窗外的风景,跟他没啥关系,这让他心里挺着急的。
还好,彭老总那天抽空来看望他,让他得以稍微了解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。
但出人意料的是,尽管彭德怀在百忙之中还关心着他的病情,罗荣桓却突然生了气。
甚至,说到激动的时候,竟然直接在彭德怀面前严厉地指责他:简直是越老越糊涂了。
究竟是什么事儿,让罗荣桓这么兴奋?为啥他会对来看望自己的彭德怀发那么大脾气呢?
【苏联顾问,就是要“顾”我们的“问”】
1949年6月,毛主席在文章《论人民民主专政》里,代表中国共产党说,新中国会坚定地站在苏联这一边,实行“一边倒”的外交。从那以后,苏联共产党就成了中国共产党的“好老师”,这个影响体现在新中国管理国家的很多方面,也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上。
早在1949年8月,多亏了刘亚楼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努力,苏联伸出援手,帮新中国建起了6所航空学校,还派来了878名苏联专家,并且卖给了我们400多架各种飞机,全力支持我们中国创建自己的空军。
过了两个月,有84名苏联海军专家来到了沈阳,他们由克洛契柯夫带队,目的是为了让大连海军学校的教学和训练内容更加完善。
之后,为了把总参谋部建设得更好,代理总参谋长聂荣臻请来了尼哥尔斯基担任顾问。同时,负责总政治部和总干部工作的罗荣桓,也请了几位苏联顾问来帮忙指导。
可以说,在建国刚开始那会儿,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各项工作里到处都是苏联顾问的身影。
据说,那时候苏联派到中国的顾问大约有1000人,他们待的时间有长有短,短的几个月,长的能达到四五年。这些人大部分在中国的政府部门和学校工作,其中空军和海军里的苏联顾问数量最多。
不过,对那时候的好多中共干部来讲,“洋顾问”的到来说不定并不是啥好事。
1950年11月,中央准备建立陆军大学那会儿,刘伯承表达了自己的顾虑。
那时候,周恩来特地去找刘伯承商量陆军大学的建设,跟他说,毛主席已经请了一批苏联专家来帮忙。
一听到这话,刘伯承立刻就想到了红军那时候,共产国际派过来的那些军事专家。
所以,刘伯承就婉转地和周恩来商量,想让中央把苏联人的叫法换一下,把顾问改成专家。
刘伯承解释说:“顾问嘛,就是帮我们解答问题的,没有专家那么自由自在。”
换句话说,顾问说话咱们得注意点分寸,而专家说话就没那么多拐弯抹角了。
专家常给的那些建议,听听也行,不听也罢,但顾问的意见要是不采纳,那肯定会影响到“中苏之间的友好关系”。
其实,刘伯承把当时中方将领和苏联顾问之间那种复杂又微妙的关系,说得一清二楚。
就连总司令彭德怀也没能躲过这一劫。
【不可取的“一长制”】
1952年4月12日,彭德怀因为生病从国外回来,在北京医院用了“王校长”这个假名做了手术。他头上长了个脂肪瘤,而这都是因为朝鲜那边的战争形势太紧张了,这位打过很多仗的老将军也不得不回来治疗。
还好,他的病不怎么严重,出院后,他就在中南海永福堂,那是中央办公厅给他安排的地方休息。就在这时,中央商量起了彭德怀从朝鲜回国后该怎么安排工作。
政治局开会商量后,决定再次让彭德怀担任军委副主席和总参谋长。
这是他自1947年第一次不当领导后,又一次回到了指挥中心。
对彭老总而言,早在1937年红军变成八路军那会儿,他心里就不想再继续带兵打仗了。
总参谋部的工作是出了名的忙碌。
之前担任总参谋长的徐向前,刚上任没多久就生病了。接替他的粟裕将军,原本身体就不好,接手后病情更是加重了。就连临时负责这个职位的聂荣臻,也因为工作太累,晕倒过一次。
很明显,能当上总参谋长的人,不光军事能力要强,更重要的是得有个好身体。
彭德怀虽然上了年纪,但身体硬朗得很,所以,他只好再次担起这份军事重任。
不过,这时候的彭德怀碰上的是中国军队改革的新时期,五十年代的中国军事圈子里,苏联顾问到处都是,他们对中国军队的影响有好有坏。
从好的方面讲,有了苏联顾问的帮忙,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了许多。
这让解放军不再只有陆军,现在我们也有了完备的海军和空军力量。
在组织架构上,它给我军树立了个好榜样,推动中国人民解放军朝着正规化方向前进。
不过,有好就有坏,“一长制”就是个例子。
“一长制”其实就是苏联企业采用的一种管理制度,就是让一个领导来负责整个企业。
说白了,就是一个企业里头只有一个大老板,他管着整个公司的所有工作安排。
这个制度的好处就是权力统一,能让企业更快地做决定,省去很多商量的时间,管理起来也更方便,能迅速扩大生产规模。
说白了,这种做法的坏处也很明显。权力太集中,领导人的作用就变得特别大,万一搞砸了,那可就全完了。
50年代,苏联军队一直采用“一个头儿说了算”的方式,不再设政治委员,各级军队都只设一个领导来管理。
所以,很多苏联顾问来到中国后,多次跟彭德怀说,想让中国军队也采用这种由一个领导负责的制度。
1953年上半年,经过苏联顾问的一再建议,彭德怀开始对这个制度有了兴趣。
所以,当他把这事儿告诉正在疗养的罗荣桓时,罗荣桓特别激动,说他怎么这么不清醒。
【罗荣桓的反对,原因很简单】
罗荣桓是我军政治工作的老专家,他非常清楚政治指导员和教导员在部队里有多重要。
所以,当彭德怀提议实行“一长制”的时候,他马上就说,这是因为有些人觉得政治工作已经没用了,政委也没那么重要,才想着要推行这个“一长制”。
可要是真动手干,那井冈山时期传承下来的政治工作老规矩,可能就没了。
罗荣桓心里犯嘀咕,主要是担心咱们军队的建设问题。
以前,政委制度是从“三湾改编”演变过来的。这是秋收起义没成功后,毛主席从教训里琢磨出来的一个关键办法。在连队里建立党支部,这样既保证了党对军队的完全指挥,也打破了以前军阀时期官兵之间那种简单的雇佣关系。
让部队和党紧紧抱成一团,这样才有了一支有信仰、有决心,怎么都打不散、打不败的钢铁部队。
我们党实行的“双领导制”和“单一领导制”之间最明显的不同,最初是在国民党蒋介石的队伍里体现出来的。
党代表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国民党的黄埔军校。那时候,为了跟中国以前的军校有所不同,他们就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。
黄埔军校刚开始的政治部主任是戴季陶,但要说政治工作做得最好、名气最大的主任,那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了。
大革命那会儿,叶挺独立团的党代表制度搞得最好。
这支两千多人的队伍里,大部分都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。
这些人按营组建了党小组,他们心怀崇高的革命理想,对团部领导的指示坚决执行。在党性和军纪的双重约束下,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成为了一支表现极为出色的勇猛部队。
跟那时候的军阀队伍比起来,可真是大不一样,差别老大了。
他们没啥信仰,也没啥大志向,把打仗当成是给自己捞好处的地盘争夺战,老百姓都把他们看成是混日子的坏兵。说到蒋介石自己的部队,那更是“一个人说了算”的坏处显现无遗。
那时候,他们俩一合计,彭德怀觉得自己确实是有点太急躁了,这事他看得很重,所以马上决定先回去琢磨琢磨,把之前的建议改一改。
最后,彭德怀在会上建议大家还是维持政委制度不变。
结果证明,罗荣桓的政治预判一点没错。
在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,苏联顾问对中国提出了一堆不合情理的要求。
到了1960年7月份,苏联那边突然把专家都撤走了,于是毛主席就决定,要靠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建设国家,这事儿就这么定了。
启泰网-炒股票加杠杆-股票配资大全-股票配资服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