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文转自:梅州日报
■ 刘伟倩
目前山区小学普遍存在英语教师数量短缺、专业能力薄弱等问题。教育部2024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山区小学英语专职教师配备率不足60%,近40%的学校依赖非英语专业教师兼任教学。同时,山区学校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、英语绘本、语音学习工具等硬件资源,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。
《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明确,要“建立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协同育人机制,拓宽英语学习渠道”。2023年教育部印发的《关于加快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》也强调,需推动社会资源向乡村教育倾斜,形成家校社育人合力。构建山区小学英语学习支持体系,是落实政策要求、推动山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,更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。笔者认为,落实好相关政策,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:
一是学校发挥“主导者”作用。成立由英语教师为主的协同工作小组,制定《家校社协同英语学习实施方案》,明确不同学段的协同目标,如三年级聚焦“培养学习兴趣”,组织亲子英语儿歌学唱活动;六年级聚焦“升学衔接”,开展口语模拟测试。同时,每学期开展培训提升英语教师的协同沟通能力,确保能向家长清晰传达学习要求、向社会机构精准对接资源需求。
二是家庭承担“监督者”职责。学校通过“家长课堂”普及英语学习知识,如教监护人使用“英语趣配音”等免费APP,辅助孩子完成口语练习;针对留守儿童,建立“教师—监护人”每周1次的电话沟通机制,反馈学生学习情况,指导监护人做好课后监督。
三是社会做好“补充者”角色。由乡镇政府牵头,联动公益组织、高校志愿者团队、乡镇文化站,建立“山区小学英语资源池”。公益组织根据学校需求捐赠匹配的绘本、听力设备;高校志愿者定期通过线上直播开展“英语角”活动,带领学生练习口语;乡镇文化站设立“英语阅读角”,安排志愿者辅导学生阅读。
四是强化学生英语兴趣培育。结合山区特色,开展“英语+乡土文化”主题活动。例如,学校组织学生调研家乡的传统手工艺,家长协助收集素材,社会机构志愿者指导学生用英语撰写调研报告,并在乡镇文化站展出,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,传承本土文化。同时,想办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,比如学校向家庭推荐“英语学习计划表”,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养成“每日15分钟听力”的习惯;社会机构为学校提供“学习方法指导课”,教学生如何使用词典、制作单词卡片,提升自主学习能力。
五是借助县域教育云平台,搭建“山区小学英语家校社协同平台”,设置三大功能板块。“资源共享区”:学校上传同步教材听力音频、课后练习答案,社会机构上传公益课程视频,家长可下载使用;“沟通互动区”:教师发布学习任务后,家长可上传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,教师在线批改、反馈,社会志愿者也可在平台解答学生疑问;“需求对接区”:家长可提交孩子的薄弱环节,如“听力差”“不敢开口说”,平台自动匹配对应的学习资源或帮扶志愿者,实现精准协同。
多方协同构建山区小学英语学习支持体系,是破解山区英语教学困境、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举措。唯有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真正形成“目标一致、资源互补、行动同步”的育人合力,才能为山区小学生搭建起坚实的英语学习支撑网络,让山区孩子在英语学习中不掉队、能出彩,推动教育公平在山区落地生根。
(作者单位:兴宁市罗浮中心小学)
启泰网-炒股票加杠杆-股票配资大全-股票配资服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